1998年,宁国县工商局登记注册了一家普通企业:安徽省宁国山里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;2004年,《新民晚报》刊登一则新闻:宁国“山里仁”牌系列土特产品快速进入上海第一食品、“麦德龙”等主流超市,成为安徽省农特产食品抢滩上海的“状元”;2008年农历腊月,美国纽约主要华文报纸几乎同时刊载同一消息:“沃尔玛”的货柜上,来自中国的“山里仁”牌山核桃位置抢眼、产品抢手;2009年4月,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报告称:在安徽出口四大板块中,农产品率先触底反弹,实现同比增长。在贡献率较大的企业名单上,“山里仁”榜上有名。
从国际裁判到高级白领再到大山之子,“山里仁”落地生根
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,刚刚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的韦伟担任软式网球半决赛的主裁,23岁的他成为该项赛事中最年轻的国际级裁判。1994年,韦伟送走他当了四年辅导员的上海体院首届体育新闻专业的弟子们,婉拒了学院准备将他安排在院外办工作的好意,只身走出学府的高墙深院,选择了在上海去“下海”.其后的四年,他先后在台湾、韩国、美国的企业中打工学艺。凭着体育赋予他特有的执着和快捷,一路拼杀至美国某汽车出口公司上海办事处的副总经理,成为上海同业中最年轻的高管。即便在优越感很强的上海人眼里,这个用美金结算薪筹的职位已是相当“交关”了。然而,黄河在这里又拐了一个弯。
1998年,韦伟回到自己的家乡-宁国。此时的宁国早已以其国有、乡企、个私三足鼎立的工业格局,牢牢地站上安徽“第一县”的位置。三环、中鼎、凤形、双津,群贤备至、将星云集。然而,在与同窗好友的聚会中,少言寡语、面面涩涩的农村同学让韦伟陷入了沉思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宁国“山珍”闻名遐迩,在江浙沪几乎是“皖南土特产”的同义词。但是,有产量不等于有规模,有名气不等于有市场,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不认提篮叫卖的“小铁梅”.回到上海的晚上,韦伟请美籍老总吃饭,一瓶酒见底后他说:“做个朋友吧,我要回家。”多少年后省报一位记者问他:你是否当时就有“三农”意识?韦伟平静地说:其实宁国发展与竞技体育道不同、理相通。当你跻身于顶级运动员时,拼防守讲究的是不留软肋,讲进攻必须剑走偏锋。
从市场占有到生产规模再到基地建设,“山里仁”和而不同
传统的农业产业似乎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:有了好地才能种好粮,有了好粮再可酿好酒,有了酒香就不怕巷子深。“这样是不行的”韦伟说道:“现代都市人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节奏快,没人会有时间循着酒香找酒缸”.山里仁公司自成立之初就以销售市场的抢占和培育为切入点,确立了“稳定一点,覆盖扇面,牢固终端,用好管线”的营销攻略。即牢牢占据上海这个点,服务全国最庞大、最聚集的皖南土特产“粉丝”;以此向长三角拓展,引入“3平米,快餐式”销售理念,适时启动“皖优农产品长三角连锁经营网络百家店”建设;与沃而玛、麦德隆、欧尚,以及联华、华联、大运发、上海食品集团、第一食品商店等国际国内知名零销企业建立稳定供销关系,向销售终端直接要效益;通过销售商完备的物流配送系统,在沿海和沿江形成“T”字型市场支撑。从年销售不过百万到一举跨过亿元,山里仁只用了8年。
知情人都知道,创建之初的山里仁可以用“四个6”来描述:“山里仁,关爱人”6个字的概念,6个人的创业团队,6万美元的起步资金,还有一个便是60平米的“作坊”.2001年,山里仁告别了收购贴牌产品包装销售的经营模式,建起了基本可以满足核心产品生产的标准工厂。2006年,在更加环保区域建立占地超过1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农产品深加工中心,增添国内领先的生产和检测设备,使“山里仁”牌五大系列、上百种农特产品实现标准化、无菌化生产,仅山核桃系列产品加工量从原先的800吨,陡增到3000吨,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规模效益,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。
2003年,山里仁公司首次获得自营进出口权。2008年,作为安徽农业企业,首家在美国注册分公司,沿用终端销售模式入驻美国东部主要华人超市,当年实现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70%,销售收入超过百万美元,并且百分之百结汇。在业内看来,创下如此业绩实属不易,可喜可贺,然而在韦伟的脸上没有一点踌躇满志的感觉。“高端市场意味门槛高,高额回报意味风险大。可能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知道了就不可怕,可怕的就是不知道。从美国FDA通报的信息看,我省农产品食品企业最大的风险在源头。”近日,韦伟成功获得美国风险投资方认可,引进巨资在宁国打造万亩有机山核桃基地。他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引进风险投资,突破发展瓶颈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让美国知道宁国的青山绿水,让美国人宣传山里仁的诚信安全”.
从大众口感到质量至上再到理念创新,“山里仁”仁者见仁
“说起来挺有意思,东西方在‘美’的问题上就显现出文化的差异性。西方人用词频率比较高的是美术、美声,主要满足眼睛和耳朵的需要;而我们用词频率比较高的是美食、美味,主要强调嘴巴和鼻子的地位。山里仁立足国内市场,首先就要在口感大众化上做文章、下功夫。”经过潜心体验和市场调查,仅在山核桃系列产品中,已发展成奶油、椒盐、原味、手剥和山核桃仁等风味特色,风格各异却有曲径通幽,成为中外不同消费群体共同接受的山珍美味。
古有民以食为天,今有食以安为先。在农产品食品企业,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不仅仅是能否取胜的问题,更是能否生存的问题。山核桃、竹笋、食用菌、高山蔬菜等“山珍”农特产品最大特点,在于其生长环境的原生态和无污染,与人们心中的绿色环保安全靠得最近。但是,这些食品的生产环节如果把关不严,出现漏洞,同样会影响产品质量,降低产品品质,甚至因二次污染而引发安全事故。山里仁公司从建厂之初,就把产品质量和安全作为“高压线”、“紧箍咒”,向科技要质量、以制度保安全。公司斥资在省里协作共建食品研发中心,向多家科技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教授专家借力借脑。尤其是在深加工厂区新建过程中,诚邀安徽农业大学轻工学院院长、博士生导师杜先锋多次到建设工地,请他在规划布局、图纸审核、工艺流程、材料选用、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前介入、技术指导,为产品质量提供科技支持。2003年,在企业还没有规模出口时,即争取了美国FDA的进口备案,以美国标准引导生产。2005年,在省内山核桃生产企业中率先通过通过HACCP认证。同年,又相继通过ISO9001和ISO14001管理体系认证和山核桃有机食品认证。在备案基地,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前来巡查的公司质检人员;在收购现场,公司实行进厂检验,做到源头把关;在生产环节,挑拣清洗、脱水烘干、制作包装、分类仓储,全部在封闭条件下进行;在作业指导书中,每一道工序都有操作规程,各个环节都有质量标准,每个岗位都能做到可追溯,为食品安全夯实基础。
韦伟是个不跟风、不盲从、不重复过去的人。不断创新理念、探索途径,使他的身上总能闪现智慧之光。当农业龙头企业钟情于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发展模式时,韦伟提醒同行们:最好改上一个字,把农户改成农“工”.既然省里领导要求我们以工业化理念办农业,其中必然包括了以工人的标准再造农民。工人有三个特性:用纪律组织、按程序操作、以标准规范,没有这三点,农业龙头企业难以做强做大。在实践中,他不满足企业对农户“不差钱”的口碑,而是与多家农科院所联系,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、病虫害防治等生产环节的培训。在农产品生长的每个关键点,及时派出质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棚内进行作业指导,把安全装进每个人心里,标准输进每个人脑中,规程放在每个人手上。
从争得荣光到淡味是真再到至人如常,“山里仁”宁静致远
站在山里仁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,周边的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奖牌:“安徽省名牌农产品”、“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”、“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”、“AAA级信誉企业”、“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企业”… …同时,山里仁公司积极开拓市场、真心扶持农民的做法,更是得到各级政府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的赞誉。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多个场合表示:农民的收入要提高,农业要走产业化的路子,必须要有一批像宁国山里仁公司这样的企业,给农产品架起一座通往市场、走向国际的金桥。“你是怎样看待这些荣誉?”面对记者的提问,韦伟轻轻地说,一生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着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:荣誉就像玩具,玩玩可以,绝不能永远守住它,否则就将一事无成。
“淡味是真,至人如常”是《菜根潭》中的话。熟悉山里仁的人说,这就像是“山里仁”.前句是其产品真谛,后句便是做人风格。在同行的眼里韦伟是精心的,无论是产品研发、质量控制还是市场开拓;在主管部门眼里韦伟是尽心的,无论是省里的上海农展还是皖沪相关交流联络;在家乡人的眼里韦伟是热心的,大到在沪主持联谊会、帮助家乡招商引资,小到老乡的求医问药、子女上学;在记者眼里韦伟是静心的,当问起山里仁会走多远时,韦伟坦然答道:知道我为什么选择网球?因为网球是人过八十仍能打比赛的运动。
山里仁的十年似乎给了我们这样的哲理:什么是成功?成功是把平凡的事情做得很伟大;什么是成熟?成熟是把伟大的事情做得很平凡。